明明很喜欢偏要刻意疏远,这是什么心理?

Gracehug
2023-08-09
2153
18

喜欢是心意,疏远是心病。

这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依恋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受到伤害。②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③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④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⑤心里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答不出问题。⑥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⑦在做那些普通但不在自己常规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如果自测满足以上其中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细心的学员会发现,似乎我们人人都能对号入座个2-3条,4-5条,有的几乎全中。

归根结底,当我们被一个人吸引或陷入一段不确定的亲密关系时,人人都有可能是“回避型依恋”。

从事亲密关系心理咨询多年,通过帮助你正确认识回避型依恋人格,打破“逃避有理”的怪圈,经过专业心理治愈,重新定义自己的幸福标准。

第一步:找到“回避”的根源。

回避型的具体成因也许每个人多少都有些细节差异,但共性特征很明显。最大的成因就是来自童年的创伤,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回避依恋的原因,在于小时候有过被抛弃的体验,或者从小就没有得到过“亲密相处”的正确示范。

归根结底,回避型依恋人格就是一种自卑情节,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

具体表现如下:

A.对亲密关系的不安全感(既害怕孤独又渴望拥抱)

B.对表达爱意的羞耻感(不论是告白还是被告白,心理上难以忍受)

C.自我认知低(我配得上吗?)

那么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有了。

第二步:正确看待你的情感需求。

首先,面对亲密关系产生渴望又逃离的矛盾感受,往往会让当事者有一个差错的反馈:“那说明我还是排斥亲密关系。”

但真实的原因是:你只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

他用狗作了一项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狗接触笼子想要出去,就电击;

多次实验后,哪怕实验员提前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跑,甚至没等电击就开始倒地呻吟,仿佛已经被电击一样痛苦。

本可以主动逃避却因为心里畏惧只能绝望等待痛苦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因为你的惯性逃避导致你的亲密关系一直在重复失败、失败、失败。

所以在下一段亲密关系到来之前,你已经习惯自我定义:别幻想了,没有人会真正爱我,我也不能很好地爱人。

既然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就是“回避型依恋”,那在开始之前就鼓励自己:

承认自己内心深处对亲密关系有本能需求,承认自己同样渴望被爱和去爱,同大多数人一样,你对爱情和爱人也有着自己的畅想和勾勒。

首先你自己是真实的,他人才有机会爱上一个不需要伪装的、充满脆弱感的你。

第三步: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

回避型依恋最大的弊端,就是用反向行动来表达正向思维。

我爱你,但你不要靠近我!这是他们的心理写实。

但实际上你只是在通过把对方一次次赶走,来验证他是真的爱你;用无数次的考验强化你付出的心意也许是值得的。

但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

这种若近若离,忽冷忽热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得住,你很容易推走那些真心待你但又找不到方式的人。

既如此,那就要用正向推动力,去争取和维护亲密关系。

具体措施:用直截了当的表达代替猜疑;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孩子的需求得到了父母准确的理解,及时的回应,他们的痛苦、慌张、不安可以被父母感知,并得到鼓励和引导,那么TA就拥有了安全的依恋模式。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的负面情绪不能被理解、感知、引导化解,那他的情绪表达和心理需求自然就被压抑和扭曲,最终导致亲密关系崩塌。

所以,不论是作为回避依恋型本人,或者他们的另一半,最关键的一定是互相把需求表达清楚,争取得到对方最大的理解。

回避型依恋本人的表达逻辑,参考如下:

①提出你的恐惧和惯性模式;

比如我渴望与你相爱,但又害怕太过亲密,害怕习惯你以后又分开等......

②讲清你回避背后的深层需求是什么?

比如原生家庭的孤独、被抛弃的恐惧等等........

③提供对方在面对你的回避时,需要展示的行为态度,具体方式等。

比如给我空间,在我需要的时候及时回应等.......

而作为回避依恋型的另一半,你的表达逻辑参考如下:

①及时留意到他的情绪,并强调懂Ta的处境和心理;

当Ta突然表现得冷淡,忽视你的感受和情绪时,说明TA又陷入了回避的焦虑中,并试图压制对你的依恋。

虽然很难,这时候一定要理解TA。

明白并非是你的需要/情绪/想法不值得被好好对待,而是他们在自我挣扎,TA的行为和反应不是针对你的。

②给TA适当的空间,不要紧追不舍。

虽然回避的是TA,但恐慌和害怕的情绪TA一样在体会。

如果发现Ta在用一堆看似逻辑强大的谬论在反驳你,例如“没有一段感情是长久的”、“我本来就不喜欢你,谁叫你喜欢我的?”

当TA说出这些话,说明这个人在测试你的反应,并根据你的反馈选择是否关闭心门。

那就不要再尝试刺激表达了,时机不对,语言就是毒药,反而会让TA彻底失望。

③选择恰当时机,平静、温和的引导沟通。

建议尽量少一些自己需求的表达,尤其是负面情绪的抨击。

例如:我爱你真的很辛苦、你真的让我很累等;

而是只表达你懂TA的感受,并尽量温和的描述出来,然后耐心等待Ta的回应。

不嘲笑、不忽视,真诚的理解,最终会收获TA对你的信任。

综上所述,不论你是回避型依恋本人,或者是回避型依恋的而另一半,最佳建议一定是要学会抛开行为的表面,去探索真实的情感需求。

回到现实生活,我们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多类型,比如攻击型,回避型,依恋型......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原生家庭经历和性格,选取让自己最安全的模式去沟通生活。

那些偶然的行为背后,是受潜意识影响的。

理解种种偶然,以真爱出发,用理解包容,最终我们都会找到最适配的另一半。

别灰心,爱就在路上。

正如回避依恋型人格,他们像带刺的玫瑰,如果你愿意付以温柔,就能看见玫瑰绽放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