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渴望的情绪价值,到底是什么?

Gracehug
2023-07-08
2517
39

学员问:

情绪价值在两性择偶过程中被低估了吗?

嘉待情感老师:

有的人高估,有的人低估,而且他们都对“情绪价值”这个词产生了严重的误解。

低估的人试图否认情绪,否认自己和对方的需求;高估的人只看到自己的需求,却忘了在两人的亲密关系里情绪理应流动,是有来有回的。

他们没有认真看待自己的情绪,而是试图用技巧去操纵自己和伴侣的情绪来获得某种好处。

渴求情绪价值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希望以提供情绪价值来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人更让这个举动变得太有目的性。

偏偏这两类人在择偶过程中还容易搅在一起,双方观念一碰撞,可不就会闹得天翻地覆,人人谈“情绪价值”而色变么。

说回情绪价值本身,其实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为爱情发明出来的。

在2001年,爱达荷大学商学院的教授Jeffrey J. Bailey为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销构建了“情绪价值”这个概念,指的是顾客会更愿意因为自己接收到的积极情绪体验而为品牌买单,以此来指导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

换成大白话说,就是现在流行的“卖情怀”,“卖惨”等等,你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品牌营销出的氛围、荣誉感、价值感,哪怕这些都是虚的,资本家还是能让你愿意为此多花钱。

很多人也许不清楚这个由来,可一提到情绪价值,还是下意识用做买卖的心态来看待。

有的人想要学会“提供情绪价值”,让自己在激烈的择偶竞争中更有竞争力;有的人要求伴侣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理直气壮地就像喊服务员来点菜。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错把情绪价值理解成了:哄着你,顺着你,让你只感受到快乐和愉悦,如果做不到,那就是我没能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只有我提供了,才能得到对应的回报。

听起来很美好,但放到现实生活里,这种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

原因很简单,人不是提供价值的机器,人自己本身就是有情绪的,这些情绪也需要被看到、被接纳。

一个人天天上班要产生劳动价值,下班还要为伴侣提供情绪价值,听起来就累得慌。

就算你买一台扫地机器人回去让它提供“扫地价值”,机器也有磨损和用坏的时候,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

亲密关系里的情绪价值从来不是一方提供、一方接收这样呆板的套路,更不是单纯的只提供愉悦感,或者哄人开心。

很多人真正渴望的情绪价值是更复杂、更高级的体验:重视你最细微的心情,让你感到自己是被接纳的,是有人兜底的,可以袒露出最真实的自我,而不用害怕被打压批判。

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你们都要重视自己的感受,也要像体会自己的情绪一样,尽最大努力体会对方的感受。

两个人同时提供着情绪价值,也同时接收到伴侣的尊重与爱。

信我,人生里少有类似体验的人第一次震撼地发现自己有一个安全的角落可以完全做自己时,多半不是高兴地笑,而是释然地哭。

我蛮能理解为什么“情绪价值”突然在国内风行,因为中国人实在太缺这样的体验了。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别人审视的目光下过活,要自律,要不给同学同事添麻烦,要按部就班度过一生……

中国人难道没有丰富的情绪吗?怎么可能,我们只是一直被压抑,或者主动压抑。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人们将放松和表达自我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浪漫爱情上也就不奇怪了。

大家想的是,就算社会和其他人不接纳真实的我,和我共度一生的你,总能理解我吧?

你向你爱的人索取着“情绪价值”,可依然常常失望,因为你也不太懂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没拥有过体验过,怎么能懂呢。

提供情绪价值并不是只有愉悦的过程,它是真心换真心,也包含了内在的挣扎,但的确能令你感到物超所值。

纯粹的算计和功利主义制造不了这样的体验,方法论和各种小技巧都教不了你。

如果你真的重视情绪价值,那么获取的唯一捷径就是和你的伴侣共同为亲密关系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

在不断前进、深入探索关系和情感的这个过程中,你们得到的将不只是情绪价值,还有随之而来、更多更美好的体验。